相关图书 |
|
 |
|
|
在线试读 |
|
 |
|
|
|
出版日期:2010年5月 |
版别版次:2010年5月第二版第一次印刷 |
|
|
|
Pro/ENGINEER Wildfire 5.0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前言
|
Pro/ENGINEER是一款在业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全方位产品设计软件。它广泛应用于汽车、航天航空、电子、模具、玩具、工业设计和机械制造等行业。本书是在《Pro/ENGINEER Wildfire 4.0从入门到精通》一书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版而成的,以Pro/ENGINEER Wildfire 5.0为应用蓝本,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其基础知识,并使读者通过范例来提高综合设计能力。本书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应用和参考价值。本书适合Pro/ENGINEER Wildfire 5.0初、中级用户使用,也可供专业设计人员参考使用,还可作为相关培训班及大中专院...
Pro/ENGINEER是一款在业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全方位产品设计软件。它广泛应用于汽车、航天航空、电子、模具、玩具、工业设计和机械制造等行业。本书是在《Pro/ENGINEER Wildfire 4.0从入门到精通》一书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版而成的,以Pro/ENGINEER Wildfire 5.0为应用蓝本,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其基础知识,并使读者通过范例来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本书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应用和参考价值。本书适合Pro/ENGINEER Wildfire 5.0初、中级用户使用,也可供专业设计人员参考使用,还可作为相关培训班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Pro/ENGINEER教材。 ? 本书内容概述 本书共分12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介绍Pro/ENGINEER应用特点、Pro/ENGINEER启动与退出、Pro/ENGINEER用户界面、文件基本操作、模型显示的基本操作、使用模型树、使用层树和配置选项应用基础等。 第2章首先介绍草绘模式、草绘环境及相关设置,接着介绍绘制图元、编辑图形对象、标注、几何约束、使用草绘器调色板、解决草绘冲突和使用草绘器诊断工具等,最后介绍两个草绘综合范例。通过本章的学习,将为后面掌握三维建模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3章介绍基准平面、基准轴、基准点、基准曲线、基准坐标系以及基准参照的相关知识。 第4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典型实例重点介绍拉伸特征、旋转特征、可变截面扫描特征和混合特征等常见的基础特征。 第5章重点介绍复制和粘贴、镜像、移动、合并、修剪、阵列、投影、延伸、相交、填充、偏移、加厚、实体化、移除和包络等编辑操作,结合基础理论和典型实例引导读者通过编辑现有特征而获得新的特征几何。 第 6章结合典型操作实例介绍工程特征(孔特征、壳特征、筋特征、拔模特征、倒圆角特征、自动倒圆角特征和倒角特征)的实用知识。 第 7章介绍Pro/ENGINEER构造特征,包括轴、退刀槽、法兰、草绘修饰特征、修饰螺纹特征、凹槽特征和管道特征等。主要介绍这些构造特征的实用知识,要求读者掌握它们的创建方法、步骤及技巧等。 第8章重点介绍一些高级特征(包括扫描、螺旋扫描、边界混合和扫描混合等)和扭曲特征(包括唇、耳、半径圆顶、局部推拉、剖面圆顶、环形折弯和骨架折弯等)。 第9章介绍用户定义特征,创建局部组,操作组,编辑基础与重定义特征,插入与重新排序特征,隐含、删除与恢复特征,重定特征参照,挠性零件,解决特征失败。 第10章介绍组件模式概述、将元件添加到组件(关于元件放置操控板、约束放置、使用预定义约束集、封装元件、未放置元件)、操作元件(以放置为目的移动元件、拖动已放置的元件、检测元件冲突)、处理与修改组件元件(复制元件、镜像元件、替换元件和重复元件)和管理组件视图。 第11章介绍工程图(绘图)模式、设置绘图环境,并深入浅出地介绍插入绘图视图、处理绘图视图、工程图标注、使用层控制绘图详图、从绘图生成报告等内容,最后介绍一个工程图综合实例。 第12章介绍3个综合设计范例:旋钮零件设计、小型塑料面板零件设计和桌面音箱外形(产品造型)设计。通过学习这些综合设计范例,读者的Pro/ENGINEER设计实战水平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 本书特色 本书深入、详细地剖析Pro/ENGINEER入门基础与进阶应用,紧扣实战环节,因而是一本很好的Pro/ENGINEER从入门到精通的经典教程和自学宝典。本书图文并茂,结构鲜明,重点突出,实例丰富,在编排上尽量做到有条不紊地介绍重要的专业知识点,并且尽量以操作步骤的形式体现出来。 本书配有一张光盘,内含与书配套的原始文件、相关操作的模型参考文件、若干操作视频文件(AVI视频格式)。 ? 本书阅读注意事项 书中实例使用的单位制以采用的绘图模板为基准。 在阅读本书时,配合书中实例进行上机操作,学习效果更佳。 本书配附光盘里的模型文件(如*.PRT、*.ASM),适合用Pro/ENGINEER Wildfire 5.0版本或以后推出的更高版本的Pro/ENGINEER兼容软件来打开。 ? 光盘使用说明 与书配套的原始文件、相关操作的模型参考文件均存储在光盘根目录下的CH#文件夹(#代表各章号)中。 提供的操作视频文件位于光盘根目录下的“操作视频”文件夹中。操作视频文件采用AVI格式,可以在大多数的播放器中播放,如可以在Windows Media Player、暴风影音等较新版本的播放器中播放。在播放时,可以调整显示器的分辨率以获得较佳的效果。 建议用户事先将光盘中的内容复制粘贴到电脑硬盘中,以方便练习操作。 随书光盘仅供学习之用,请勿擅自将其用于其他商业活动。 ? 技术支持及答疑等 如果您在阅读本书时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通过E-mail方式与作者联系,电子邮箱为sunsheep79@163.com;也可以通过用于技术支持的QQ(617126205)与作者联系,对于读者提出的问题,作者会尽快答复并进行技术交流。欢迎读者通过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提出技术咨询或者批评。 为了更好地与读者沟通,分享行业资讯,展示精品图书与推介新书,本书作者特意建立了免费的互动博客——博创设计坊(http://broaddesign.blog.sohu.com)。 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有钟日铭、钟观龙、庞祖英、钟日梅、钟春雄、刘晓云、陈忠钰、沈婷、钟周寿、陈引、赵玉华、黄后标、劳国红、黄忠清、黄观秀、肖志勇、邹思文、肖宝玉、肖世鹏、肖秋连、肖秋引、黄瑞珍。 书中如有疏漏之处,请广大读者和同行不吝赐教。 天道酬勤,熟能生巧,以此与读者共勉。
钟日铭
<<
显示前言详情
|
|
Pro/ENGINEER Wildfire 5.0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内容简介
|
Pro/ENGINEER是一款在业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全方位产品设计软件。它广泛应用于汽车、航天航空、电子、模具、玩具、工业设计和机械制造等行业。本书以Pro/ENGINEER Wildfire 5.0为应用蓝本,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其基础知识与应用,并力求通过范例来提高读者的综合设计能力。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Pro/ENGINEER基础概述,草绘,基准特征,基础特征,编辑特征,工程特征,构造特征,高级及扭曲特征,用户定义特征、组与修改零件,装配设计,工程图设计,综合设计范例。本书侧重入门基础与实战提升,结合典型操作实例进行介绍,是一本很好的从入门...
Pro/ENGINEER是一款在业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全方位产品设计软件。它广泛应用于汽车、航天航空、电子、模具、玩具、工业设计和机械制造等行业。本书以Pro/ENGINEER Wildfire 5.0为应用蓝本,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其基础知识与应用,并力求通过范例来提高读者的综合设计能力。 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Pro/ENGINEER基础概述,草绘,基准特征,基础特征,编辑特征,工程特征,构造特征,高级及扭曲特征,用户定义特征、组与修改零件,装配设计,工程图设计,综合设计范例。本书侧重入门基础与实战提升,结合典型操作实例进行介绍,是一本很好的从入门到精通类的Pro/ENGINEER图书。 本书适合应用Pro/ENGINEER进行相关设计的读者使用,也可作为Pro/ENGINEER培训班、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
<<
显示内容简介详情
|
|
Pro/ENGINEER Wildfire 5.0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目录
|
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 Pro/ENGINEER基础概述 1 1.1 Pro/ENGINEER应用概述 1 1.1.1 基本设计概念 1 1.1.2 模型的基本结构属性 2 1.1.3 父子关系 2 1.2 Pro/ENGINEER启动与退出 2 1.3 Pro/ENGINEER用户界面 3 1.3.1 界面主要组成 4 1.3.2 使用系统颜色 7 1.3.3 定制屏幕 8 1.4 文件基本操作 12 1.4.1 新建文件 12 1.4.2 打开文件 13 1.4.3 保存文件 14 1.4.4 备份文件 15 1.4.5 拭除文件 16 1.4.6 设置工作目录 16 1.4.7 使用系统窗口 18 · · · · · ·
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 Pro/ENGINEER基础概述 1 1.1 Pro/ENGINEER应用概述 1 1.1.1 基本设计概念 1 1.1.2 模型的基本结构属性 2 1.1.3 父子关系 2 1.2 Pro/ENGINEER启动与退出 2 1.3 Pro/ENGINEER用户界面 3 1.3.1 界面主要组成 4 1.3.2 使用系统颜色 7 1.3.3 定制屏幕 8 1.4 文件基本操作 12 1.4.1 新建文件 12 1.4.2 打开文件 13 1.4.3 保存文件 14 1.4.4 备份文件 15 1.4.5 拭除文件 16 1.4.6 设置工作目录 16 1.4.7 使用系统窗口 18 1.4.8 删除文件 19 1.4.9 关闭文件与退出系统 19 1.5 模型显示的基本操作 20 1.5.1 使用已保存的命名视角 20 1.5.2 重定向 21 1.5.3 使用鼠标调整视角 23 1.5.4 模型显示和基准显示 23 1.6 使用模型树 25 1.7 使用层树 28 1.8 配置选项应用基础 30 1.9 本章小结 32 1.10 思考与练习 33 第2章 草绘 34 2.1 草绘模式简介 34 2.2 草绘环境及相关设置 35 2.2.1 设置草绘器首选项 35 2.2.2 设置拾取过滤 37 2.2.3 使用“草绘器”工具栏进行 显示切换 38 2.3 绘制草绘器图元 38 2.3.1 绘制线 39 2.3.2 绘制矩形 40 2.3.3 绘制圆 41 2.3.4 绘制圆弧与圆锥曲线 43 2.3.5 绘制椭圆 44 2.3.6 绘制点与坐标系 45 2.3.7 绘制样条曲线 46 2.3.8 绘制圆角与椭圆角 46 2.3.9 绘制二维倒角 47 2.3.10 创建文本 48 2.4 编辑图形对象 49 2.4.1 修剪图元 49 2.4.2 删除图元 51 2.4.3 镜像图元 51 2.4.4 缩放与旋转图元 52 2.4.5 剪切、复制和粘贴图元 52 2.4.6 切换构造 53 2.4.7 修改文本 53 2.5 标注 54 2.5.1 标注基础 54 2.5.2 创建线性尺寸 54 2.5.3 创建直径尺寸 56 2.5.4 创建半径尺寸 57 2.5.5 创建角度尺寸 57 2.5.6 创建弧长尺寸 58 2.5.7 创建椭圆或椭圆弧的半轴尺寸 59 2.5.8 标注样条 59 2.5.9 标注圆锥 60 2.5.10 创建其他尺寸类型 61 2.6 修改尺寸 63 2.7 几何约束 64 2.7.1 约束的图形显示 64 2.7.2 创建约束 65 2.7.3 删除约束 66 2.7.4 加强约束 66 2.7.5 几何约束范例 66 2.8 使用草绘器调色板 67 2.9 解决草绘冲突 69 2.10 草绘器诊断工具 69 2.10.1 着色的封闭环 70 2.10.2 加亮开放端点 71 2.10.3 重叠几何 71 2.11 草绘综合范例1 71 2.12 草绘综合范例2 76 2.13 本章小结 80 2.14 思考与练习 81 第3章 基准特征 83 3.1 基准平面 83 3.2 基准轴 90 3.3 基准点 95 3.3.1 一般基准点 96 3.3.2 从坐标系偏移的基准点 102 3.3.3 域基准点 104 3.4 基准曲线 104 3.4.1 草绘基准曲线 104 3.4.2 插入基准曲线 106 3.5 基准坐标系 115 3.6 基准参照 117 3.7 本章小结 118 3.8 思考与练习 118 第4章 基础特征 120 4.1 拉伸特征 120 4.2 旋转特征 128 4.3 可变剖面扫描特征 131 4.4 混合特征 139 4.4.1 平行混合特征 140 4.4.2 旋转混合特征 142 4.4.3 一般混合特征 145 4.5 本章小结 147 4.6 思考与练习 147 第5章 编辑特征 149 5.1 特征复制和粘贴 149 5.2 镜像 155 5.3 移动 157 5.3.1 使用“移动”工具操控板 157 5.3.2 使用“编辑”菜单中的 “特征操作”命令 160 5.4 合并 162 5.5 修剪 164 5.5.1 修剪面组 165 5.5.2 修剪曲线 167 5.6 阵列 167 5.6.1 尺寸阵列 168 5.6.2 方向阵列 173 5.6.3 轴阵列 174 5.6.4 填充阵列 176 5.6.5 表阵列 179 5.6.6 曲线阵列 180 5.6.7 参照阵列 182 5.6.8 点阵列 184 5.6.9 阵列特征的一些典型处理 185 5.7 投影 186 5.7.1 投影草绘 186 5.7.2 投影链 187 5.8 延伸 188 5.9 相交 192 5.10 填充 194 5.11 偏移 195 5.11.1 偏移曲面 195 5.11.2 偏移曲线 201 5.11.3 偏移边界曲线 202 5.12 加厚 203 5.13 实体化 206 5.14 移除 207 5.15 包络 210 5.16 本章小结 212 5.17 思考与练习 213 第6章 工程特征 215 6.1 孔 215 6.1.1 孔的分类 215 6.1.2 孔的放置参照和放置类型 215 6.1.3 创建简单直孔 218 6.1.4 创建标准孔 222 6.2 壳 224 6.3 筋 227 6.3.1 轮廓筋 227 6.3.2 轨迹筋 230 6.4 拔模 232 6.4.1 创建基本拔模 233 6.4.2 创建可变拔模 234 6.4.3 创建分割拔模 235 6.5 倒圆角 238 6.5.1 圆角创建方法和截面形状 240 6.5.2 倒圆角的放置参照 241 6.5.3 恒定圆角 242 6.5.4 可变圆角 243 6.5.5 由曲线驱动的倒圆角 244 6.5.6 完全倒圆角 245 6.5.7 修改倒圆角的过渡形式 247 6.6 自动倒圆角 248 6.7 倒角 251 6.7.1 边倒角 251 6.7.2 拐角倒角 252 6.8 本章小结 254 6.9 思考与练习 255 第7章 构造特征 257 7.1 轴、退刀槽和法兰 257 7.1.1 轴 258 7.1.2 退刀槽 260 7.1.3 法兰 262 7.2 草绘修饰特征 263 7.2.1 规则截面草绘的修饰特征 263 7.2.2 投影截面草绘修饰特征 265 7.3 修饰螺纹 266 7.4 凹槽 269 7.5 管道 270 7.6 本章小结 272 7.7 思考与练习 273 第8章 高级及扭曲特征 274 8.1 扫描 274 8.2 螺旋扫描 279 8.2.1 创建恒定螺距值的螺旋 扫描特征 280 8.2.2 创建可变螺距值的螺旋 扫描特征 282 8.3 边界混合 284 8.3.1 在一个方向上创建边界混合 286 8.3.2 在两个方向上创建边界混合 287 8.3.3 使用影响曲线 288 8.3.4 设置边界约束条件 289 8.4 扫描混合 290 8.4.1 创建基本扫描混合特征 291 8.4.2 使用区域控制修改扫描混合 295 8.4.3 控制扫描混合的周长 296 8.5 唇 297 8.6 耳 299 8.7 局部推拉 301 8.8 半径圆顶 302 8.9 剖面圆顶 303 8.9.1 创建扫描剖面圆顶 304 8.9.2 创建无轮廓混合剖面圆顶 306 8.9.3 创建有单个轮廓的混合 剖面圆顶 307 8.10 环形折弯 309 8.11 骨架折弯 313 8.12 本章小结 315 8.13 思考与练习 316 第9章 用户定义特征、组与 修改零件 317 9.1 用户定义特征 317 9.1.1 建立UDF 317 9.1.2 放置UDF 322 9.2 创建局部组 323 9.3 操作组 325 9.4 编辑基础与重定义特征 325 9.5 插入与重新排序特征 327 9.5.1 插入模式 327 9.5.2 重新排序特征 327 9.6 隐含、删除与恢复特征 328 9.7 重定特征参照 330 9.8 挠性零件 331 9.9 解决特征失败 333 9.10 本章小结 337 9.11 思考与练习 337 第10章 装配设计 339 10.1 组件模式概述 339 10.2 将元件添加到组件 341 10.2.1 关于元件放置操控板 341 10.2.2 约束放置 343 10.2.3 使用预定义约束集 (机构连接) 348 10.2.4 封装元件 354 10.2.5 未放置元件 356 10.3 操作元件 357 10.3.1 以放置为目的移动元件 357 10.3.2 拖动已放置的元件 358 10.3.3 检测元件冲突 359 10.4 处理与修改组件元件 360 10.4.1 复制元件 360 10.4.2 镜像元件 363 10.4.3 替换元件 365 10.4.4 重复元件 368 10.5 管理组件视图 370 10.5.1 分解组件视图 371 10.5.2 显示组件剖面 374 10.5.3 设置组件区域 375 10.5.4 设置显示样式 376 10.6 本章小结 377 10.7 思考与练习 377 第11章 工程图设计 379 11.1 了解工程图模式 379 11.2 设置绘图环境 380 11.2.1 使用系统配置选项 381 11.2.2 使用绘图设置文件选项 381 11.3 插入绘图视图 383 11.3.1 插入一般视图 384 11.3.2 插入投影视图 387 11.3.3 插入详细视图 389 11.3.4 插入辅助视图 390 11.3.5 插入旋转视图 391 11.4 处理绘图视图 392 11.4.1 确定视图的可见区域 392 11.4.2 修改视图剖面线 393 11.4.3 定义视图原点 394 11.4.4 对齐视图 394 11.4.5 锁定视图与移动视图 395 11.4.6 删除视图 396 11.5 工程图标注 396 11.5.1 显示模型注释 396 11.5.2 手动插入尺寸 398 11.5.3 使用纵坐标尺寸 400 11.5.4 整理尺寸和细节显示 402 11.5.5 设置尺寸公差 402 11.5.6 插入几何公差 406 11.5.7 插入注释 406 11.5.8 创建表面粗糙度符号 408 11.6 使用层控制绘图详图 409 11.7 了解从绘图生成报告 410 11.8 工程图综合实例 411 11.8.1 设计三维模型 412 11.8.2 设计工程图 414 11.9 本章小结 425 11.10 思考与练习 426 第12章 综合设计范例 427 12.1 设计范例1——旋钮零件 427 12.2 设计范例2——小型塑料 面板零件 435 12.3 设计范例3——桌面 音箱外形 448 12.4 本章小结 467 12.5 思考与练习 467
<<
显示目录详情
|
|
|